top of page
搜尋
  • 作家相片阿璃

【淺談教育心得】當父母的就是要懂得如何先照顧自己,才有辦法照顧孩子



從我高中的時候就不斷聽說有很多家境較好的家庭會把孩子送到美國來念國高中,然後在一路燒錢給孩子念大學。這之間的辛苦,不要說爸媽燒錢有多辛苦,孩子一個人到美國來生活的恐懼孤單寂寞覺得冷的日子也不好過,所以我不太懂這樣的生活到底對人生有甚麼幫助?尤其是在孩子還是在青少年期間是最需要父母在旁的歲月哩,父母就把孩子丟包到國外,講好聽是獨立生活,講難聽是一點有可能是自生自滅,畢竟寄養家庭是否真的會對孩子好,變數太大也無法及時掌握,不是嗎?

所以我一直都不認同也不懂這樣的做法到底有甚麼好?

因為我經歷過這樣的童年生活,所以我更否定這樣的教養方式。

如果你覺得這是栽培孩子的唯一方式,我只想點出一個問題──


『很多時候,是父母自己不知道自己要的是甚麼,所以讓孩子的人生不斷原地打轉!有問題的,大部分都是父母自己,並不是孩子。孩子猶如一張白紙,他是能禍害自己甚麼東西?所以請各位父母們,把自己的狀態照顧好,才能有效的幫助自己的孩子』


為什麼我會用「禍害」這麼嚴重的詞?

第一, 當你不知道你要甚麼的時候,就表示你根本沒有踏出舒適圈去了解外圍的環境跟解決問題的能力,因為這是一個沒有接觸相關經驗就直接原地踏步的狀態。你如果有接觸過,你就可以大概知道當下你接觸的這個東西是你要還是你不要的東西,而不是在那邊講說「我不知道」。


有些父母不敢面對,就把孩子保護得很好,認為孩子也跟他一樣無法處理狀況,最後導致孩子失去面對能力變得跟父母一樣。


(這種有過度保護慾的父母,通常都是自己有問題,孩子沒有你想的那樣嬌弱)


有些父母因為小時候成績不好,不斷被自己的長輩看不起所以就會逼迫孩子每樣學科都要高成績來弭補自己的童年創傷跟遺憾。這樣的壓力無端的加諸在無辜的稚子身上,到底是誰有問題?不要找一堆藉口說這樣是為孩子好,你從來就不是為孩子好,而是為你自己!


(自己的創傷自己要去面對,而不是把療癒你的責任推到小孩身上)


有些父母認為自己只是低學歷,所以不管如何都要花大錢把小孩送出國去做一些洗學歷的動作來幫助自己揚眉吐氣。但是你知道嗎?洗學歷這件事情已經落伍,就算燒個幾千萬去換一張美國學歷,回台薪水也才多幾萬塊,有啥用?台灣的勞工環境之差,根本問題沒解決,會因為你小孩有高學歷就受到比較高等的待遇?還是一昧地逼孩子去當萬年公務員考生,來求的良好的職場待遇?問題到底出在哪裡,有看到嗎?


(很多時候這種父母是不敢挑戰大環境,只敢在大環境下找出相對應的方式還逼迫孩子去做他們想要但是不敢求的待遇)


以上這些都是現實生活中冰山一角的問題,實際上影響孩子的心理狀態更是無限延伸,我相信大家都很有感。讓我覺得最扯的是,這樣的生活模式已經延續至少30年,但整個社會進步的速度真的是慢到讓我覺得比扯鈴還扯。



第二, 當你不知道這樣的生活對孩子好或是不好,就麻煩請自己去體驗,不要在那邊對孩子指手畫腳的,因為承擔「父母不知道自己要的是甚麼」的人正是你的孩子,你只是負責丟議題出去讓孩子解決你出的包,所以有甚麼資格對沒有達到你要求的孩子指指點點的?


看到別人家的小孩成績很好,就逼自己的小孩也要成績好?

看到別人家小孩英文成績很好,會聽說讀寫,就也想著要把小孩丟到國外或是其他英文補習班來加強成績。


我想請問,有這些成績是可以幹嘛?去肯德基買套餐可以打折是不是?

我不是說這些成績不重要,而是做這種比較幹甚麼?

人生還有很多重要的事情等著孩子去發揮,但反觀台灣,孩子一天的時間內有80%都是在學科上,這種不合理的比例要不要拉回來一點?


我發現台灣家長有一個很妙的盲點:別人做甚麼,我就跟著做,這樣就不會錯。


但家長到底知不知道做的意義到底是甚麼?

我覺得這樣的行為超荒謬。


這不就演變成我眾多個案最常問的問題之一嗎?

──不敢犯錯也不允許自己犯錯


永遠都在追求對的答案跟方式,然後步步緊逼自己只能做出對的選擇,最後開始忘記自己喜歡的是甚麼、不喜歡的又是甚麼,連自己的表達方式都會有問題,更不懂得如何與人交際。


在教育的路上,很多人認為的「錯」就是不按造常規的路線走。


你必須──

考好成績

好學校

出國念書

高學歷

拿到好成就

過一個安穩的人生

這就是成功


或許很多人都很認同這樣的生活方式,我很尊重,但是不覺得這樣的生活模式跟循環已經從我們長輩那一代就開始一直延續我們甚至是我們的下一代,這是一件很悲哀的事情嗎?


你的人生除了上述這幾個階段就不能有其他發展是不是?

你人生是注定要成為社會中一成不變的模組嗎?


我非常不同意這樣的作法!所以我選擇離開台灣。

因為我提出我的問題「為什麼我就只能讀書,不能去做別的事情?」

長輩跟學校給我的答案是:因為這是每個人都在做的事情


我給出我的回應:那我不要成為這樣的「每個人」

所以我毅然決然地離開台灣,我自辦休學,買機票來美國找我媽。

那一年,我高二。


我爸從來不管我,一個禮拜只給我餐費跟通勤費一千塊台幣,吃不好穿不暖永遠是我自己的問題。需要錢就是出去打工,他不會多給一塊錢。


我跟我弟的聯絡簿,我從國二的時候就開始幫我跟我弟(小一)開始幫我爸代簽,有甚麼事情都是我自己處理,萬不得已或是有需要學雜費的時候,我才會跟我爸說。每次我爸還會臭罵我「討債的!」「跟你媽一樣一天到晚只會要錢」「養你有甚麼用」


我表面上都不回答,因為我需要錢才能生活。

但私底下內心裏都會不斷的臭罵我爸,但久了也就冷眼旁觀,老男人只剩一張嘴,何必計較太多?給錢給的爽利一點,大家都開心不是很好?


所以當家庭跟社會不把我當一回事,我每天都忍耐的等,等法定年齡一到,我就立刻休學離開台灣,毫不猶豫。


我給我自己一年的時間在美國發展,如果混不出個成績,那也沒關係,就乖乖任命回台灣發展。如果發展出來,那就留下來。(移民方式就不贅述了)


我很努力,但是我做的方式跟大家認知的都不一樣。


「我告訴這個世界跟社會,我要的是甚麼,然後我去找我需要的資源來成就我;而不是讓這個社會跟世界告訴我他們需要我成為甚麼樣的人來被這個系統需要、來被這個世界認可。

我壓根就不在乎這個世界要的是甚麼,我做的手法就是──讓這個世界給予我要的資源,讓我成就我自己,其他不認同的,可以滾遠一點!」


當你真的有目標,知道自己要的是甚麼之後,你就會找出一切你需要的資源來幫助你成長;但如果你只有想到無法實踐的理由跟藉口,那你大可以不要做,因為你壓根就沒有想要真的去實踐,所以省點口水還比較實在一點。


像我一開始找到工作,領最低薪資,但是我需要這份工作,即使每天都要開車通勤(台北到新竹的距離),我依舊五天上下班不停歇,因為你該做就是要做,沒有第二句話。

因為這個世界上比你強的人太多,你卻連基本的堅持跟動力都做不到,就不要怪這個世界把你淘汰的太快,實屬活該而已。


加州之大,台北到新竹的距離都算近的,我就這樣開了20年沒停過。

一路從領最低薪資到高工資,我也同樣面臨了學歷問題。

但是沒有讀書目標就沒有讀書熱情,我是一本書也念不下去。但不代表這段期間內我都沒有學習,只是我學習的東西是體制外。


我上個月才跟我大兒子細談,我說如果我們真的搬遷回台,我會跟學校談說我不要求兩個孩子的學科成績有多高。回台頭兩年,我只要求語言部份有進步、能提供一個他們沒有壓力的學習環境,先把語言學好,其他考爛了也沒關係,我不在乎。沒有先把語言學好,在一個環境中就相對地失去語言能力,那還考甚麼試?


我自己當初在美國就是一模一樣的狀況,當地的人文環境你必須先學會怎麼融入,你才懂得如何跟當地人交流,而不是先去學校考試換取好成績,覺得自己好棒棒就是代表融入美國環境,懂嘛!很多時候學歷派的思維讓我覺得很不切實際。(越是學歷派作風的人,往往會越不允許自己犯錯,會不斷糾結自己當下的決定是不是對的)


你走在路上會先檢查他這次段考成績多少再決定要跟她說多少話嗎?不會嘛!不管你在哪個國家生活都是先跟當地人交流才能知道當地的風土民情,才能更融入當地的生活啊。


所以我是走生活派作風,我會去找甚麼資源是我需要的,我要達到那個目標我要的是甚麼、哪裡有資源可以找,等等。所以我這七年來都是半工半讀,雖然說很累,但是優點是可以第一手掌握就業市場的動態,隨時可以調整自己的方向。不至於像是有些人被父母灌輸只能讀父母心中的高學歷或是父母自己熱愛的科系,結果孩子念完之後發現自己真的不愛這職業,但是也無法回頭(畢竟都已經唸這麼多年了),最後選擇放棄,或是傷害自己來報復父母。


所以我跟我孩子說,(台灣或是美國)高中畢業後直接GAP一年,我要他在這一年內去打工,去找出他自己有興趣的領域是甚麼,然後進入那個領域從最基礎的開始做起,而不是由學校匡列興趣選項給孩子選,我要孩子自己出去找。


我同時也要他從領最低薪開始,去了解一般就業環境跟專業就業環境的差異性,不只是薪水上的差異、知識上、技能上、思維邏輯上、人與人之間相處上的差異性質在哪裡。

一旦找出他喜歡的領域,這時候才是他回歸學校的時候。


我告訴他──


『學歷不是必須,但是要把學校視為提供你成長的資源之一。很多人都認為高中一畢業就是考大學,但是我要你反過來做,把大學放在可以提供你相對資源跟訓練的定位上,等你找到目標,就可以去上大學。所以這一年內,我不會允許你懈怠,也不會放任你在家打電動當廢宅(除非你要做電競業),你必須找出自己的興趣領域跟一技之長,之後再回學校念書,這樣才會事半功倍,因為那時候你已經在該領域中,你比任何在校生都更懂產業發展的第一手資料。半工半讀會很辛苦,但卻可以為你省下很多冤枉路、時間跟金錢。』


───

我也跟孩子說,我這種作法在亞洲父母的眼中就是大逆不道、十惡不赦,除了教壞自己的小孩以外沒有任何用處。但是很抱歉,我一路走出來的成就都是秉持一個信念──


『整個世界的資源都為我所用,而不是叫我委屈自己去配合社會標籤

人生有很多條路可以走,幹嘛偏偏得走會讓自己不開心的那一條呢?

我的人生我自己操持,即使不走在體制內,我一樣可以風光無限

因為你膽怯所以你想阻止我,但那是你的問題,不是我』

───


可能看到這邊會有人提出問題說:你講這麼多都是你在美國的經歷啊,台灣又不一樣。


實際上,移民到美國的亞洲父母們可是妥妥的把學歷制那一派作法全部複製到美國這邊來,連帶地也帶動了其他族裔也開始紛紛搶學歷搶高分的作法,補習班等等新興行業也開始盛行(對!美國也有補習班,為了因應許多學歷派父母的需求,也有出高考衝刺班)。很多人從幼稚園就開始比較哪間的教育比較好,然後一路比較到高中、大學,當地的學區房價格也因為這樣的關係水漲船高。


因為我住的地區偏郊區,非華人蛋黃區,所以當地孩子們對於念書這件事情愛讀不讀。但因為每間高中畢業的前三名可以獲得學校推薦申請較好的大學,很多亞洲父母會開始把居住版圖遷移到非華人區,因為非華人區的學校競爭比較不激烈,加上當地父母對於念書這件事情沒有亞洲父母那麼嚴謹,所以對部分亞洲學生來說是輕而易取得可以考到全校前三名拿到推薦信。


我就聽過有人說他們住在舊金山,明明學校規定早上八點半到校,結果小孩會早上五點自己起床讀書,因為要跟同班同學競爭搶推薦信才能申請到好學校。美國高中大概3點左右就下課,競爭激烈的學區也是一樣,但是很多孩子會自己念書到晚上十點,就是為了推薦信而活。


因為有些父母捨不得小孩這樣苦讀,於是把居住版圖遷移到我家附近的非華人區。

你說說看,這那裡不是複製亞洲學子生活?這是在美國加州啊。


這只是高中以下的生活,更甚者得是被父母灌輸要念醫科卻不能選自己喜歡的科目,這樣的人比比皆是,更有人因為念不了醫科,只好一邊讀書一邊吸毒來幫助自己考出好成績,為得就是不讓父母失望。

最後當事人是真的成功當上了一名醫師,但他自己也私下存積藥物,讓自己一次服藥過量導致身亡來脫離這樣的生活迴圈。


究竟一個孩子的生活真的會因為優渥環境就真的變好嗎?

我認為重點還是在父母自己身上,到底你要孩子接受教育的目的是甚麼?

如果當父母的都不懂自己在孩子教育這一塊上的焦慮是甚麼,那又如何照顧好孩子?又如何幫助找出自己的興趣?


你連自己都照顧不好了,還能照顧誰?


而不是把學歷派制度搬到國外再重新演繹一次,那也只是換湯不換藥的做法,所以到國外就學的目的到底是甚麼?我真的希望大家可以好好思考。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