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療癒x教養文x母親內心的陰影
個案來找我的時候,跟我抒發育兒上的困擾。
家裡的長輩太過於寵溺孩子,讓孩子在發育的過程中都不太需要動手學習,所以在發展上有些許遲緩。
這位媽媽有帶孩子給醫生鑑定,醫生也說有遲緩方面的跡象但還好發現的早,所以不算太壞。但同時,媽媽自己也擔心自己的小孩會長大後跟自己一樣,可能肢體上不太便利。
我問這位媽媽,她身上「真的有不太便利的狀況嗎?」
她說她實際上有,而且加上她媽媽從他小時候就在旁邊一直拿妹妹與她做比較,又造成某方面心理層面上的陰影。
我說「好,我們先一步一步來。首先,你是怎麼和你加小朋友對話?他們又是怎麼回應的?」
這位媽媽說,她有兩個孩子,老大3歲半、老二9個月。她都會一直跟她們說話,但是小孩好像都聽不懂她在說甚麼,所以讓她很擔心孩子以後的發展。
我跟這位媽媽解釋:
對於9個月大的孩子,他們這個年紀還在吸收語言上的文字,不一定能做得出反應。如果小孩遲遲沒有做出相對的反應,就是她還在思考與比對你說出的話語,跟她應該要做出甚麼相對應的動作,也就是說:她還在消化你說的話,請給她一點時間。
這時候,就不要強求小孩能一夕之間就可以馬上消化你的語言,請改用手語(肢體語言)來代替溝通。
這位媽媽說:可是別人家的小孩這個年紀都(怎樣怎樣怎樣)...
我說:每個孩子的發展速度不一樣,讓孩子有自己發展的空間跟速度,我們跟自己比就好,不要跟別人比。先用肢體語言來代替口語上的語言,你用簡單的肢體語言告訴孩子:
「啊~(表示嘴巴張開要吐奶嘴了)」讓孩子感受到:原來這是吐奶嘴的動作
「阿姆阿姆~(嘴巴一開一闔)」讓孩子知道:原來這是要吃飯、喝奶的意思
當孩子們接收不到父母發出去訊息的時候,請父母第一時間不要生氣、更不要第一時間就擔心小孩遲緩,而是嘗試用其他的溝通方式來與孩子們建立起溝通管道。如若真的沒有效果,父母想帶孩子給醫生去做全面性的檢查,那也是非常正確的作法,提早發現可以提早改善。
有些孩子,偏向於視覺系的溝通,他們需要圖像跟語言做結合,才能聽懂父母在說甚麼。
有些孩子,偏向於語言系的溝通,他們在接收語言上很迅速,但是你指東西給她們看或是讓他們照書本的指示去做,他們不見得看的懂文字敘述。
有些孩子,偏向實際操作系的溝通,當父母指用口頭語言的方式告訴她們「這個就是這樣做、那個就是那樣做啊,你怎麼聽不懂?」,我真的得說他們就是真的聽不懂,不是故意跟你唱反調,而是他們偏向於「實際操作」的學習辦法,藉由父母花時間帶著她們一起操作,這類的孩子才會學得比較快。
往往大人都期待孩子可以很快地吸收自己給出去的指令跟訊號,但往往都忽略孩子們有自己的學習方式跟溝通方法。
跟孩子們相處,有很重要的一點是:
大人們要站在小孩的角度去思考、從他們角度看世界,我們才會知道小孩是怎麼想的,而不是永遠站在大人的角度來看孩子,來判斷(批判)小孩的思考。
有時候我們會質問孩子:為什麼小孩都聽不懂我講的話?(或者是:為什麼我跟你講的都當作耳邊風?)
但其實孩子內心更想問的是:為什麼你都不知道「我為什麼會聽不懂你的訊號」?(青少年:為什麼你都要把你自己的觀念強加在我身上?)
如果父母一昧要求孩子只能依照父母要求只能用口語的方式做回應,那麼:
表達方式跟接收訊息偏向於視覺系的孩子,在語言的表達上會有明顯聽不懂的障礙
表達方式跟接收訊息偏向於語言系的溝通,在語言發展上會表現得很正常,因為這本來就適合她們表達方式
表達方式跟接收訊息偏向實際操作系的溝通,在語言的表達上會產生「憨慢」,因為孩子須要靠實際操作來確認你下的指令是指哪一個東西?
以上是我針對父母與孩子的溝通方式給予的建議,但我也同時依照個案的生長經歷,從靈性方式的角度切入-由於擔心孩子發展遲緩,媽媽無意識將壓力表現在親子關係上。
這位媽媽表示,她從小就被自己的母親嫌棄手腳不俐落,動作、讀書都比妹妹差,所以在出社會工作以前,她都真的覺得自己生活都會有問題,一直到出了社會工作,她也覺得在私人機後工作很格格不入,後來考上公務員之後,職場環境改變,她也才發現她自己沒有想像的那麼糟也沒有母親說的那麼誇張。即使身上確實有些不便利,但也不比其他人差。
這位媽媽也說,因為長期下來被媽媽拿來跟妹妹做比較,她常常覺得矮人一等,所以聽到我一個人有三份工作就覺得我真的很厲害,哪像她只會念書,最後考上公務員。
我覺得,能考上公務員也很強大了吧!?
但這位媽媽表示,妹妹的能力真的很強,所以她也希望她的小孩在未來也可以跟妹妹一樣厲害。
因為有比較的心態,我們會不知不覺地拿身邊的人來跟自己比、拿身邊人的表現當作是一種基本標準,但我們常常忘記,那是別人的能力、別人的成績、別人的生活方式,適合別人的東西與能力不代表一定是適合我們的。
如果別人是正方形,為何要強迫身為圓形的我們必須擠進去那個方框呢?
當我們強迫自己成為其他人的時候、當我們強迫自己去達到別人的標準的時候
我們也同時忘記自己原本的樣子、原本的能力、原本的天賦、原本內心想要追求的興趣
我們太常拿自己去跟別人做比較,以至於讓自己活在無限的比較與痛苦之中
這又是何必呢?
這位媽媽,內心期望自己的孩子可以跟妹妹一樣優秀,但同時又自卑於自己肢體上的不便利(她沒有肢體殘障喔,只是不便利),在面臨被醫師判定發展略為遲緩的孩子們時,又無意識的加深了自己內心的自卑與恐懼,並且將這股壓力帶到家庭關係中、親子關係中還有夫妻關係之中。
我跟這位媽媽說「因為你從小就背負媽媽貼在你身上的標籤「手腳不便利、比妹妹差」,你心中的信念就是抓這兩個缺點不放,你在面對孩子的狀況的時候你會無意識地將這股緊張的氛圍散播到環境中,這對孩子們的影響很大,尤其是老二(9個月大)。因為當小孩還不會說話的時候,他們唯一可以判斷自己是否身處在安全的環境的方式,就是解讀他們周圍的人所散播出來的訊息跟情緒跟整個環境的氛圍。這是她們從出生時期就有的能力,所以當你過於緊張、過於擔心自己的小孩是否會跟你小時候一樣,跟不上同學或是被人家笑,孩子們會很輕易的感染你的緊張情緒,她們很自然而然的就會在你出現的時候感到緊張;你若在面對孩子的時候,把「認定孩子遲緩」這種緊繃的情緒也釋放出來,那麼孩子會「無意識地接受」我就是遲緩兒的訊息,他們就會打心裡認定自己是遲緩兒。」
我不是要這位媽媽去否定小孩是遲緩兒的事實,而是當事實發生的時候,我們就要用實際的手法去解決。
一但開始治療,那就不需要緊抓著被給予的標籤信念不放,不斷加深自己內心的自卑感跟恐懼。我們第一時間的確是要面對事實,但相對的我們的信念也要更著改變。
這個宇宙的規則就是:我們相信甚麼,我們就會變成甚麼。
如今這對父母已經學習如何協助孩子回到正常發展的軌道,那麼自身的信念也要更新:
我的小孩「已經在接受早療」(事實部分),她有一天會步上軌道,活得很快樂、很自己!(增強正面信念)
與原本的信念相比之下: 「我的小孩是遲緩兒」
這表面上只是一句事實上的陳述,但私底下還暗藏母親長期的自卑與焦慮
所以,只要事情是有進展,我們內心的信念就要不斷的更新來符合我們現實面的狀況,而不是緊抓著舊信念不放手。
從科學角度來看:
我們從小到大的經歷與情緒反應,都一一如實地記錄在我們的身體細胞內。當我們結婚生子,這些細胞記憶也一併遺傳給孩子們,所以孩子的脾氣才會與我們這麼相似,甚至連孩子遇到困難時做出的反應也與我們的反應非常雷同。
這就是基因遺傳學。
不只是情緒,連生命中遇到困境時的處理方式都會跟父母雷同,除非小孩願意從其他角度去思考跟破解這種循環,不然生命總是無限循環、不斷地重複自己,這也是為什麼會有:
「歷史總是不斷地再重複」一說
而這種情緒循環,在靈性的角度上,就是所謂的家族業力。
單人的情緒問題,就是個人業力
家族的情緒問題,就是家族業力
業力本身就是情緒,並非是我們做的某些行為,而是被行為背後挑起的情緒反應。
(這部分我會另外貼文說明)
我最後也跟這位媽媽分享:
我們的一切行為、和她人相處的模式跟應對的方式都被小孩看在眼裡,那是因為對孩子們來說,我們是他們的全世界,但更精準地來說-我們在演繹給她們看:#如何正確的活在這個世界上。所以他們會一直吸收跟複製我們的身教跟言教,一直到出社會,有人提醒他們「ㄟ你這樣做不對喔」他們才有可能會有所醒悟。
所以,要讓孩子活出自己、不要重蹈父母小時候的痛苦生長經歷,那麼有很大的關鍵是要父母自己先把內心的傷痛給療癒好,孩子們見到父母改變了自身行為跟態度,孩子才會慢慢的從父母身上得到的情緒陰影中跳脫出來。
帶著孩子一起化解內心情緒,才能帶著孩子一起活出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