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搜尋
  • 作家相片阿璃

幫助他人的行為|破解行為下的情緒



有位朋友跟我說,他最近遇到公司志工都會一直要求他幫這位志工打電話去醫院掛號,他很想拒絕這位志工的請求,可是不知道該怎麼做。

於是我引導他進入自己的內心,去了解為什麼對於志工的要求難以拒絕?


他回答我──

因為我認為幫助人是一件很棒的事

我幫助他的時候,我想說如果我媽媽在外面需要幫忙的時候,我也會希望有人幫忙他


我說「可是這是誤區吧?你幫助他人是出自於你的意願,但是別人不願意幫助你媽媽是別人的意願,不代表你幫助他人,他人就必須幫助你媽媽。我想請你詢問內心:你想透過幫助別人這個行為得到甚麼?」


個案回答「幫助別人不是很好嗎?」

(我出聲提醒他要感受內心的情緒,因為這是大腦的認知)


他重新感受了內心的情緒,得到的答案是──

因為我覺得幫助他人可以得到「心安」

得到別人喜愛

創造自我價值

增加自我價值


我「很好!透過詢問過內心,你更了解自己這樣的行為,其實除了表層認知『幫助別人不是很好嗎?』,你更了解到這個行為下的深層情緒:心安、得到他人喜愛、創造跟增加自我價值。所以今天我們是透過課程分析來了解-你透過幫助他人的行為下來滿足內心這四個情緒缺口,這就是為什麼你要幫助別人。」


這四個情緒缺口,同時也是來自於這位學員的原生家庭:他與媽媽之間的關係不和諧

所以他透過B1才恍然大悟意識到,原來他生活中這些行為的隱藏情緒都是來自與原生家庭關係的情感缺口。因為長久以來與原生家庭的關係沒有修補,所以這些缺口一直產生都沒有癒合,只是因為時間麻痺了自己的感受,讓自己誤以為『都過去了,也沒甚麼大不了的』,所以當某件事情的情結下有呼應到這三個情感缺口的議題時,他不好意思拒絕這位志工,因為他的大腦會直接告訴他──我們幫助別人不好嗎?


但實際上是內心自跟他說:


我想要得到「心安」

我想要得到別人喜愛

我想要創造自我價值

我想要增加自我價值


所以這位個案只會不由自主地幫助對方,一直到某天他無法承受但是同時又發現自己不懂得拒絕。

因為他不能拒絕的不是志工的請求,而是內心對這四個情感缺口的需求,這才是他真正無法拒絕他人的原因。


所以,我接下來會帶著這位學員繼續破解這四個情緒缺口。

當他破解完後,也療癒了自己的童年傷口,他依舊會繼續幫助他人,因為他本身就是個善良的孩子,但是他幫助他人的動機就會改變。


當幫助他人的動機不再是內心情感的缺口的時候,他拒絕起對方的要求時會更輕鬆,甚至不需要覺得內疚,因為他不再虧欠內心的自己。




85 次查看0 則留言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