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搜尋
  • 作家相片阿璃

如何跳脫二元論、不斷輪迴的情緒


 

這位學妹在上課的過程中詢問,是不是每個人都會受到二元論的影響?

我的回答:不是。當你想要跳脫二元論影響的時候,你就可以跳脫,我會稱之為轉換,因為你從一個二元論的框架轉換到一個「體驗」的概念上。


我們從小受的教育,都會有一把尺來設定我們的成績標準、行為標準,當我們的生活習慣被任何形式的「標準」制約後,我們會漸漸失去自我的獨立思考,然後慢慢的依賴「標準」來生活。當市面上的靈性書籍告訴我們:我們要擺脫二元論的想法。

這時候難免會有人問:我要怎麼跳?擺脫之後呢?跳脫之後有甚麼標準可以遵循嗎?如果沒有二元論,那還剩下甚麼?


二元論的概念

二元論就是我們生活中已知的:對與錯、好與壞、善良與邪惡、正與反

他不是0就是1,沒有其他的可能性。

但其實這樣的生活邏輯是很狹隘的,因為完全扼殺的其他的可行性與創造性。

整個宇宙唯一不變的定律就是變,那這個定律就完全不在二元論的範圍內,因為「變」這件事情永遠不會只有0或1,永遠有其他的23456789….依此類推。


所以該怎麼跳脫二元論?

把從二元論的想法,轉換成『我生活中的每一個決定都是一個全新的體驗,我要找出哪個方法跟選擇是最適合我,而不是最正確的!』

學妹問:那我要怎麼樣不受到二元論的影響?就相信自己嗎?

我:對。更精準地說,相信你自己給出去的定義跟體驗是最適合自己的。

比如說:這位學妹因為家中有事先暫時把孩子寄養在媽媽家,結果此舉引來親友的不滿跟批判。親友認為學妹不應該把小孩丟給父母,這是不對的事情,他們認為媽媽本來就應該跟小孩在一起。(典型二元論的想法)

我第一個反應就回答說:誰說媽媽一定要跟小孩在一起?

學妹說他其實不認同媽媽本來應該跟小孩在一起的說法,但當下又不知道該怎麼為自己說話。

我又說:誰說媽媽就應該跟小孩在一起?如果有人這樣跟你說,你就把這句話「誰說的?」這句話丟回去,看他們怎麼回答。他們一定會說『因為本來就是這樣啊』,你就可以回答『沒有「本來」這種事情啊』

因為這位學妹從小習慣性壓抑自己的聲音跟自我批判,所以他無法跳脫二元論(不會主動反駁跟提問)。

所以當我當下第一個反應是:誰說的?

這位學妹當下的第一個反應其實是靜默,我就說:是不是我當下就變成句點王?哈哈~

學妹:對,連我都句點了。

我:我有兩個小孩,我這次一個人回台,兩個孩子都跟爸爸、阿嬤在一起。誰說我一定在小孩身邊?難道他們就不能有獨立的一天?就不能學習如何適應沒有媽媽在身邊的日子嗎?難道小孩不需要體驗嗎?或許我的理論跟生活方式在傳統一輩的眼裡是非常離經叛道,但是難道我這樣做不正是創造一個非常獨特體驗給我的孩子,讓他們嘗試『當媽媽不在身邊時,是甚麼樣的生活型態』?


───

把生活中的決定轉換成『我們是在創造體驗,透過體驗來發現哪一種決定/選擇是最適合自己的』,在這樣的思維之下,就不存在二元論。

因為只有『適合』與『不適合』,沒有所謂的對與錯。

我們只是藉由『選擇』來創造一個新的體驗來告訴自己跟孩子說:

好,今天你們(孩子)跟阿嬤在一起,媽媽我要先工作,我們一起來創造這個新的體驗,在我們體驗過後,我們坐下來討論,我們對於這樣的生活方式有甚麼樣的想法跟感受?如果可以接受但還有改良空間,那我們就修改他,讓這個適合我們的方式變的更好、更完善,這樣就可以了。

如果體驗過後發現這樣的方式並不適合我們,那我們就丟掉他,換下一個新的生活方式,直到我們找到最適合我們的選擇就可以了。

───


回到學妹的狀況,「為什麼一定要媽媽待在孩子身邊呢?」

如果今天媽媽都只待在孩子身邊,卻沒有創造一個「媽媽不在我身邊」的體驗給孩子嘗試,假如哪一天我們真的發生了甚麼事情,孩子們在那個當下已經沒有練習的機會,只能硬著頭皮適應著沒有媽媽的日子,我們不也是創造了一個「孩子在沒有練習獨立生活下就被迫獨立」的體驗給孩子?

對於有些父母會把自己跟小孩綁在一起,其實相對的也是剝奪孩子的學習機會,也同樣創造一個「讓孩子失去學習獨立自主」的體驗。


所有的體驗都沒有對錯,但選擇這些體驗的後果,卻是我們自己要承擔的。

當這位學妹選擇要做「讓孩子跟阿嬤住,媽媽獨自一人工作」的體驗時,是這位學妹與孩子們一起創造這個體驗會帶來甚麼樣的影響。


首先,學妹遇到的就是來自親友的批判。

這時候,在這樣的體驗之中,學妹也創造出一個-學著為自己說話的體驗。

「誰說的?」「為什麼我一定要跟孩子綁在一起?」「為什麼我沒有其他選擇?」

當我們跟對方有這樣互動體驗的時候,也同時創造一個思考的體驗給對方:

「ㄟ,他這樣講ㄟ?」「難道媽媽真的可以不用跟孩子綁在一起嗎?」「我們真的有其他選擇嗎?」

所以當我們的思緒卡在「媽媽本來就應該綁在小孩身邊,不然就是不對的」這樣的二元論思考模式時,我們很難跳脫出來;但今天我們把思維換成『我做的任何選擇跟嘗試都是為了找尋最適合我跟孩子們的生活方式』,這時候的體驗跟嘗試其實是沒有對錯,那麼我們就跳脫二元論了。

每一個體驗都有值得去思考的議題,我們要做的就是在體驗過後,找出最適合自己的選擇。

至於其他人的批判,其時我會更傾向聽到他們言語背後的淺台詞。

比如說:學妹的親友就會說,你怎麼可以把小孩丟給媽媽顧,這樣不對。

但在我聽來,我聽到的親友卻是說「我也想像你一樣把小孩丟給媽媽顧,但我卻不被允許,那你憑甚麼可以?」


我跟學妹說:其實你大可以跟他說『你也可以做到啊,為什麼不允許自己做到?』

如果今天一個人都不願意踏出改變的第一步,卻要把別人拉回來變的跟他一樣,那是這個人有問題,不是改變自己生活方式的人有問題。自己不去改變生活型態卻不允許別人比他更好,站在原地充滿忌妒之心,威脅別人要跟他一樣繼續犧牲奉獻,我覺得這種心態極有問題。


而我們,都有拒絕的權利。

這時候學妹問:為什麼我都不敢為自己說話?

我引導學妹用心靈療癒的方式看見自己人生首次不被允許說出自己內心話的時候。

學妹看見小時候的自己,那是他人生第一次,因為沒有寫完暑假作業就謊稱自己沒帶。該位老師得知後,便在公眾場所與私下在辦公室斥責她,這件事情讓她耿耿於懷,更覺得自己凡事沒有達到標準就是做的不夠好。


這時候,學妹的團隊想要透過我傳訊給她:


『孩子,過去的事情已經過去了

該是時候放下這段過往

那一場過去只是一場體驗

不應該成為你人生的枷鎖

它只是在在的告訴你,當你做出那樣的行為後,是甚麼樣的體驗

我們體驗過就可以放手,不需要緊抓著那個體驗不放

人生在世,每一個選擇、每一場決定都只是體驗

我們體驗過了,就可以放手了

不需要過度責怪自己,沒有這個必要

你今天做的很好

有一部分也是因為沒有受到當初的影響,不是嗎?』

學妹:我有點不太了解甚麼叫做沒有受到當初的影響

我翻譯團隊的意思:你的人生並不會因為少寫幾份暑假作業就一崛不振或是完全失敗!

既然體驗過了,就放手吧,沒有必要緊抓著這個信念就覺得自己不夠好。小學的暑假作業沒寫,會導致你的人生毀滅嗎?並不會。所以不需要認為自己沒有達到這位老師的標準,就一昧的貶低自己的價值,沒有必要。


(團隊這時候插訊息進來說:啊不就幾張紙而已!?)

學妹說:對,但我之後就是變成功課一定都會寫。(笑)

我:對,這就是體驗,一個暑假作業沒寫完的體驗,最後就是變成你貶低自己的價值然後因為恐懼自己做的不夠好、達不到標準,就會讓自己上緊發條把功課寫完。

學妹說,她對於看到自己被師長當眾斥責這件事情感到印象很深刻,我引導學妹跟這位師長見面,讓學妹好好跟這位師長訴說自己內心的感受。

學妹很勇敢的告訴這位師長,自己的行為固然有錯,但是師長不應該為了宣洩自己內心的憤怒就公眾斥責當時還年小的自己。學妹告訴這位師長她內心的委屈,也認為師長其實有更好的表達方式。這位師長聽到學妹的內心話之後,便道歉。這位學妹感到意外,也開始反思,她到底想從這體驗中得到甚麼?是師長的道歉嗎?


後來她跟師長結束談話後,她看見當時年小的自己依舊原地哭泣。我請學妹抱著年小的自己,讓小女孩的她在自己的懷裡哭泣,徹底的釋放。釋放過後,我引導學妹如何療癒跟陪伴小女孩的心。

最後,學妹說,她感到全身一陣輕鬆,一種很奇妙的感覺。

我跟學妹說:「記住現在這個當下的感受,因為你與自己過去的情緒和解,所以身上的枷鎖減輕了,現在的你就是解開了許多過往的情緒鉛塊,開始往上飛。」

學妹「對,每次心情不好的時候就覺得有黑色的東西把我往下拉」


我「對,把你往下拉的就是負能量,但因為你已經跟自己過去的情緒和解,解開了這些情緒鉛塊,你才能往上飛,這就是提高頻率的效果,你會感覺到身體放鬆、變輕鬆,因為你的頻率變高了。你可以一直把自己維持在這個狀態一整天,甚至是永久。最後你會發現,在現在這個狀態的你是最適合你,這時候在看外界的風風雨雨、詭局多變的疫情時,你會覺得你根本不受外界影響,疫情甚麼的根本就影響不了你。因為你跟內心的情緒和解,你內心處在一個平和的狀態,所以根本不會被任何負面的事情影響。」

學妹「對,我覺得疫情甚麼的我已經不在乎了」


我「好,再跟你說一件事情。你可以隨意挑一件你過去發生的事,然後也是壓抑自己心聲的事件,當你再次回顧的時候,你可以審視一下自己內心是否平靜還是還有一些負面情緒存在。如果內心是平靜的狀態,表示該事件的情緒根源就跟小學暑假作業這件事情的情緒根源是相同的,但如果有些事件在過顧的時候,依然有情緒存在或是情緒只是減輕但沒有到平和的狀態,那表示那個事件裡面有參雜其他的情緒根源,我們就要重新審視」


學妹「有,我有一件事情是去年11月發生的,我現在重新回顧,我覺得………我變平靜了,已經不感覺到生氣」

我「是否跟之前感受的感覺又不一樣?」

學妹「對」

我「那表示11月發生的這件事情,她的情緒根源跟小學暑假作業事件是同一個,恭喜你一次解決掉很多問題。」

學妹「所以情緒根源的問題不化解,她就會一直回來嗎?」

我「對,一直重複出現到你願意解開它為止」


───

情緒就跟年夜菜一樣

當你不想吃的時候,下一餐也是要學著要吞

再不想吃,它也會變成不同形式來找我們

最後再怎麼樣也會變成撒尿牛丸,直到我們願意面對為止

Freedom, Love, and Peace!



75 次查看0 則留言
bottom of page